close

BANK 3.0 這本書自2012年10月面市已經三年,物聯網,網路支付、金融平台,

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

各家銀行慢慢有察覺到這股趨勢的改變!

台灣地區最早最有遠見的銀行們,幾年前已經開始OTC櫃台減少櫃數,

甚至移動到二樓。強化理財業務,可見一般。

 歐洲的銀行近兩年流行裁員,大裁員時代來臨,

未來可預言,綜合分行制將逐漸式微,事業群制,區域中心管理,分行走理財,

是必然趨勢!

為消費者而言,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與行動裝置的發展,

未來銀行端業務網路交易與線上金融服務會越來越便利,

但是大家過去習以為常的人情味,將如同便利商店大賣場取代街邊小店一樣,

逐漸成為回憶!

專業 Financial Consultant 的服務需求,將人性與科技結合,才能昇華到另外一個境界!

故步自封,以管窺天,還是溫水煮青蛙,終將被時代潮流淹沒!


1111人力銀行曾有專文表述如下:

Bank 3.0的迷思:有了數位銀行 卻少了人味服務

1. 數位化是為了便利顧客及提升服務品質,不是為了要改變遊戲規則,而這個銀行忘了提升顧客體驗滿意度,此才是銀行服務永不停止的目標。

2. 完成數位化後,未能妥善規劃櫃臺服務的功能,銀行即使做到業務全部上線,所有業務都能在網路上辦理,若還保留銀行櫃臺,則必有其特殊考量,例如幫助網路弱勢者(不會或不喜歡使用網路服務者),或兼辦財富管理業務,才不降低櫃臺空間的「坪效」。

3. 銀行業務數位化以後以「本行規定」要求客戶配合,這絕對不是個服務良好的銀行。銀行作業都有標準作業程序(SOP),但SOP要以服務客戶為中心去規劃流程和規定,不應以銀行本身的便利為主要考量。


20150920銀行大裁員時代來臨.jpg 


以下文章僅供參考,並無做商業用途。

總經理月訊

2013年 12月號

親愛的總經理,您好:

科技的演進促使產業版圖移轉,唱片、報紙、書籍、錄影帶等傳統媒體因數位科技的興起而沒落,個人電腦也漸被平板電腦所取代。此版圖移轉現也吹向了金融業,銀行的客戶行為與經營環境正面臨顛覆性的變化,這情境在全球銀行創新之父 Brett King 眼中,即到了所謂 Bank 3.0 時代。什麼是 Bank 3.0,在 Bank 3.0 時代銀行將會遭受到何種衝擊,Brett King 在其最新著作《銀行轉型未來式-BANK 3.0》裡論述銀行的未來圖像,本期月訊為你彙整該書的觀點,探討在 Bank 3.0 的大環境下,銀行該如何準備並做改變,以在此破壞式創新的新世代中存活致勝。

虛實整合新體驗
對一位年輕世代,很難想像沒有行動電話、社群媒體、與觸控式平板電腦的世界是甚麼模樣,在他們的世界裡,這些東西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。所以當網路銀行推出時,因可以隨時使用銀行的服務,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控制感與多元選擇,客戶就很自然且熱情的接納此虛擬通路,此風潮也很快的從年輕世代蔓延至青壯年族群,網路銀行沒幾年就超越實體分行,成為客戶與銀行間最主要的通路。而當智慧手機出現時,迅速催生出行動銀行,真正實現了在任何時間、任何地點皆能操作現金以外的銀行業務的情境,這種便利性催化行動銀行的爆炸性成長,據估計,行動銀行將於 2016年成為大多數客戶的首要通路。

當客戶可以在虛擬通路上,不受營業時間限制,不因交通阻礙,便捷的完成銀行業務時,客戶幾乎可以不用再『上銀行』,此導致分行使用率在已開發國家中皆呈現下滑的現象。這讓以分行佈點為基礎,平穩營運了五百多年的銀行業面臨莫大的衝擊。此以客戶為中心的通路替代,虛擬凌駕實體的情境,Brett King 定義為 Bank 2.0 時代。此時因客戶與銀行互動關係的改變,迫使實體通路必需轉型才能保有其存在價值。

實體通路的轉型對銀行業而言是個現在進行式,尚無固定模式,但在世界不同的角落已有多個成功創造效益的新模式出現,其共同特徵是減少高櫃而專注在低櫃,即高櫃作業交給虛擬通路,實體通路轉向以服務與銷售為主。主要的模式有『品牌旗艦店』與『迷你店鋪』兩個截然不同類型。旗艦店是透過大型分行來展現品牌實力,並提升品牌能見度,有看得見且宏偉的分行才能讓客戶信賴,安心的將財富交與銀行管理。迷你店是將分行轉型為購物的地方,將原來的高櫃交易功能轉由自動化機器來做,分行僅配置低櫃的銷售與諮詢人員,營業面積因此得以大幅縮小。同時在低櫃上增添諸如觸控式多媒體或 iPad 等科技裝置,來介紹金融商品協助銷售,並提供咖啡吧等軟性設施,讓客戶有賓至如歸的感受。實體分行藉由高附加價值的產品銷售與對品牌的加值,在可見的未來可繼續保有其價值。

以新加坡發展銀行 (DBS) 為例,其位於商業精華區的 Marina Bay 分行也因應趨勢,轉型為品牌旗艦店,並定位為未來銀行。在銀行外部即設置大型多媒體牆,使用體感式互動吸引客戶目光,激發興趣以介紹產品與品牌形象。入口處設置迎賓區引導客戶,行內分設自助服務區,高櫃交易區與低櫃顧問區。所有交易均為無紙化,客戶使用觸控平板填寫表格,並設置多部 iPad 供客戶查詢金融訊息,同時使用多部觸控多媒體介紹產品與服務。分行內裝頗具時尚,且能兼顧效率,極具現代感,能在客戶心中構畫出未來銀行形象,大大的為銀行品牌加分。

在重新定位虛擬通路與實體通路的價值後,銀行的未來圖像是金融交易由虛擬通路來主導,產品銷售與諮詢則以實體通路為主的分工模式,而對客戶的服務則是虛實整合,客戶可以在虛擬通路對所要辦理的事項做預處理,到了實體通路僅需做認證與交付實物,即可完成多種業務申請或異動等服務,虛擬與實體在分行做了整合。但對實體通路而言,在失去金融交易的利基後,即使分行轉型成旗艦店或迷你店,也不需這麼多的銷售點。因而分行數量在未來會因經濟效益的原因,面臨數量上的縮減。銀行宜未雨綢繆,及早規劃如何將分行轉型與整併。

跨業競合新關係
行動電話正橫掃全球,用戶數在 2013年超過 60億大關,覆蓋率遠遠凌架任何通路之上。當行動電話以前所未見的速度連結世界各地人們時,伴隨而來的是金融普惠,即行動電話所帶出來的行動銀行、行動支付或行動錢包等移動服務,能讓過去因離銀行太遠,難以取得基本金融服務的『非銀族』,能以合理的價格獲取優質金融服務,成為『有銀族』。而基於連結性而產生的新種金融服務,也讓擁有廣大通路的企業,包括電信業、零售業、電子商務、甚或賣咖啡的都有機會提供提款、繳費與支付等基本金融服務。銀行服務因行動網路的連結,不再是銀行業的專利了。Brett King 稱此百花齊放的現象為 Bank 3.0 時代。

在 Bank 3.0 時代,客戶可使用手機 APP、晶片卡、NFC、RFID、二維條碼等多種工具進行支付,每種行動支付工具皆有其存在利基,客戶也是基於某特定需求而使用一到數個行動支付工具,行動支付市場會比現在的卡片業務更為分歧。雖說市場是如此的混亂,但因移動支付載具成本相對低廉,在小額支付市場廣受消費者歡迎,逐漸侵蝕現金支付。在英美等已開發國家,因行動支付的盛行,在過去五年內,零售交易使用現金支付比例下降近兩成,預計最遲在 2020年前,全球零售交易將由行動支付來主導。

當電子儲值卡、轉帳卡與電子錢包等行動支付逐漸取代現金交易時,實體的現金、支票,甚至塑膠信用卡皆會沒落。這對銀行而言,供應現金的 ATM 與分行將會變成銀行的負擔。此『實體性』的衰微勢必改變銀行遊戲規則,銀行繼分行之後,也需調整 ATM 的角色。例如讓 ATM 往行動支付靠攏,為 ATM 添加非接觸式感應功能,讓客戶使用 NFC 手機或感應式金融卡來提款,或是為其電子錢包儲值,甚至是反向從電子錢包提領現金。ATM 的另一個選項是外包,例如在日本,多家銀行將行外 ATM 網路外包給7-Bank,銀行客戶使用 7-Bank ATM 時會顯示發卡銀行的 ATM 畫面,且 ATM 的手續費是由原發卡銀行來決定,要收足額手續費或補貼皆可。這個合則兩利的合作,讓銀行省下行外 ATM 佈建與維運費用,而 7-Bank 則享有規模經濟,其 ATM 數量從 2008年的一萬三千餘台增至 2013年的一萬八千餘台。在 Bank 3.0 時代,可以確定的是銀行不用再為 ATM 數量是否足夠而煩惱。

行動支付雖有多種模式,但皆須依附在特定的載具上,如行動電話或是八達通卡與悠遊卡等晶片儲值卡上。但這些載具並非銀行體系的財產,而是在電信業或零售業者的手上,這讓非金融業者有了絕佳的機會來競逐銀行帳戶。因對消費者而言,銀行帳戶餘額與儲值卡餘額並沒甚麼不同,同樣都可以取款做支付。也因此,有越來越多的非銀行機構提供具有基本銀行帳戶功能的儲值帳戶,例如 Starbucks 儲值會員卡、蘋果的 iTune 帳戶、淘寶的支付寶等皆屬之。這讓儲值帳戶與銀行『脫鉤』了,銀行帳戶不再具有市場區隔性,沒有銀行執照也可以處理存款,也可以執行轉帳,銀行的門戶就此大開。

這從行動科技衍伸而來的帳戶革命將會解構銀行產業,Google、Paypal、支付寶、電信業者、手機業者、零售業者與軟體業者都可進來分一杯羹,積極搶進傳統銀行業務,一場產業變革正在發生中。面對產業版圖變遷,銀行在 Bank 3.0 時代勢必要積極的進行數位轉型,整合產品、交易與支付平台,積極與非金融業者廣泛合作,形成夥伴關係,以兩三年的時間強化行動銀行的服務力與銷售力,銀行的數位轉型將成為差異化的關鍵戰場。

資訊發展新思維
由於客戶使用銀行服務的行為正經歷大幅的轉變,客戶不會只單獨使用某通路或產品,而是以多種方式與銀行互動,但此行為的改變卻讓多數銀行的業務流程、組織架構與資訊系統會顯得不合時宜。例如各通路因隸屬不同組織,不相往來,阻礙了分享從客戶互動所學習到的經驗,造成銀行錯失許多可提供服務的機會。從客戶體驗的觀點來看,對於只想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與銀行打交道的客戶,面對不同的通路與各自為政的組織時,勢必感到失望。

為了改善客戶體驗之道,銀行的服務模式必須從產品導向轉化成客戶導向,全面的改造其服務客戶的組織與支援平台。但此改造的成功關鍵不在於對人力投資多少所決定,而是投資多少在資訊科技上。因在 Bank 3.0 時代,客戶的日常交易大多是以電子化形式完成,要打造絕佳的客戶體驗,不管客戶是用甚麼通路,都要確保每次服務都是最好的體驗,所以在以數位通路為主的通路組合裡,投資的重點自然是多通路的整合與改善。此多通路整合將會運用整合式客戶中心,支援包括分行在內的所有通路與客戶間的互動,讓每一次的接觸都被妥善的處理與紀錄,從而產生對客戶的最適回應方式,帶給客戶最佳的體驗。

要以科技創造的個人化體驗,銀行需有效率的收集日常交易中所累積的情境與事件,以海量資料分析的方法,發掘出對客戶的個人理財管理或是每日優惠等服務,並在最有意義的時間,滿足客戶的情境要求。這似是天方夜譚的個人化服務,在 Bank 3.0 時代,是可以透過跨通路的整合後,絕佳的互動能力來實現。銀行可在客戶用錢之際,提供聰明的情境,藉由線上分析,即時告訴客戶正確的付款方式是甚麼,告訴客戶還有多少錢,現金何時會入帳,何時要還款。客戶與銀行在『用錢關鍵時刻』建立了緊密關係,給客戶更立即的滿足感。

以 Visa 為例,活用其刷卡消費資料進行客戶行為分析,再將客戶行為與促銷方案做預測式配對,先行選出對客戶最有利的數個方案。當客戶拿出卡片消費的那一剎那,系統會依情境選擇最有意義的某優惠送給在店內的客戶。此依客戶事件而觸發的促銷,會讓客戶覺得是好的服務,而非盲目推銷。例如客戶刷卡購買機票時,即可送出有優惠的旅行平安保險,在百貨公司刷卡時,送出刷卡滿五千兌換滿額禮,讓客戶感覺這才是”馬上用得到的優惠”,不是散彈打鳥。

除了金融交易上的互動外,客戶已先一步搶到市場對話的主導權,他們在社群媒體上,利用『讚』、『推薦』與『分享』等簡單的行動定義出品牌的名聲。因而,銀行需積極的在社群媒體上與客戶互動,其對銀行而言,提供了絕佳的機會讓銀行可以聆聽客戶的聲音,與客戶在社群媒體上進行公開、透明的對話,加強與客戶的連結,瞭解客戶對品牌的看法,並依據客戶的回饋來改善產品與服務,強化對品牌的擁護度,將客戶行為與品牌價值關聯起來。反之,若銀行忽略客戶的聲音,或是固守陳舊的品牌經營模式,將會被排山倒海的社群力量所淹沒。

此由客戶導向來思考創新科技的應用,已是金融機構在 Bank 3.0 時代必備的核心能力。澳洲聯邦銀行 (Commonwealth Bank of Australia) 藉由社群媒體集思廣益來改善其客戶體驗即是一個很好的例子,該行透過名為『點子銀行』(ideaBank)入口網站來聆聽客戶的聲音,把客戶變成腦力激盪成員與產品發明家,並提供一萬澳幣給予最佳點子發明人。在重賞之下,刺激了客戶熱烈的參與,客戶也覺得意見被聆聽,受到重視,還能讓銀行能以客戶為導向來驅動創新。

結語
銀行 3.0 的精髓在於改變,新興的科技力量與創新的商業模式正不斷的顛覆產業的遊戲規則。面臨滾滾潮流,銀行可以拒絕改變,因為改變讓人不安,也會打破原有的價值體系;但是,也可以選擇提早接受必然的改變,善用科技,勇於創新,積極的進入客戶的生活中,適時的為其提供銀行的功能與服務,在變局中找出受惠和獲利的方法,這樣才能確保銀行在新世代中存活並致勝。

謝謝您寶貴的時間,歡迎您不吝賜教,謝謝!

順頌
    商祺

IBM 金融事業群總經理
賈景光 敬上
2013年 12月 1日

arrow
arrow

    呂翊榮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